我們是否,已用相機取代步槍做為獵取的工具了?
攝影表面上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
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給觀者造成影像即是現實的印象,給影像擁有者造成擁有影像即是擁有實際經驗的錯覺。Susan Sontag
《論攝影》這本書發表於一九七七年,被譽為『攝影的聖經』,談的不是攝影技法、美學流派或艱澀懂的理論定義,而是帶有一種一種哲學式的影像思考,帶領著讀者用另一種「視野」解讀「攝影」,用另一種「眼光」思索「影像」的另一層意涵與可能。如果攝影的技法是皮、美學素養是肉,那麼這本書無疑幫助架構攝影的骨,非常值得對攝影藝術、社會學、哲學有興趣的人閱讀!
《論攝影》之所以成書,起因於Sontag乙篇討論攝影影像之無所不在引起的一些美學及道德問題的文章,從而勾勒起後續的篇章。本書從首篇【在柏拉圖的洞穴裡】探析攝影的意義,次篇【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則以美國攝影面貌為例,做為一種考證對照;第三篇【憂傷的物件】談及當代攝影師將攝影轉變成超現實主義。第四篇【視域的英雄主義】則是廣論攝影的將時間片斷轉化為美學。
本書也是Sontag留給世人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書籍,百年來探討「攝影」的人不少,班雅明《攝影小史》簡明述說了攝影起源與歷史,繼而《邁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讓人正視工業社會大量複製品出現,藝術邁入垂老、形而上將衰亡的現象,攝影成為一種可大量複制的文物;繼而羅蘭.巴特《明室》乙書提點了攝影的特性,不論是刺點或知面都讓影像有了意義。直至Sontag的《論攝影》從各面向探析攝影所帶來的影像意義,讓人們得以用哲學式的觀點去分解攝影,它附予了攝影更高層次的靈魂,稱之為攝影聖經當之無愧。
Susan Sontag如何解讀『攝影』呢?從〈在柏拉圖的洞穴裡〉乙篇,約略可窺探Sontag對攝影的看法:
- 照片與現實的特殊聯結,人人可以隨意摘取
「照片在教導我們新的視覺準則的同時,也改變並擴大我們對什麼才值得看和我們有權利去看什麼的倫理學(p.27)」收集照片就如同在收集世界,拍攝就是占有,藉由一張張的照片,人們像在拼湊世界的樣貌。經由影像人們與現實世界產生聯結「它意味著把你自已置於與世界的某種關係中,這是一種讓人覺得像知識,因而也像權力的關係(p.28)」,一種特殊的聯結關係「攝影影像似乎並不是用於表現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斷,它們是現實的縮影,任何人都可以製造或獲取(p.29)」。
- 影像的大眾化形式,是一種沉默的進行式
「攝影做為一種娛樂,已變得幾乎像色情和舞蹈一樣廣泛,這意味著攝影如同所有大眾藝術形式,並不是被大多數人當成藝術來實踐。它主要是一種社會儀式,一種防禦焦慮的方法,一種權力工具(p.34)」攝影從笨重的器具,逐漸轉變成輕巧的工具,攝影開始流行於家庭合照「在至少一百年來,結婚照做為結婚儀式的一部份,幾乎像規定的口頭表述一樣必不可少(p.34)」通過照片,每個家庭可以建立照片編年史,讓後代追緬前人,同時家庭成員的重要聚會也經由照片紀錄成為一種證明文件「攝影已經變成體驗某些事情、表面上參與某些事情的主要手段之一(p.35)」「照片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慢性窺淫癖的關係,它消除所有事件的意義差別(p.35)」拍照至少是一種沉默式的進行式,摘取某個事件的片斷。
- 影像煽動欲望,隨著時間卻成為一種美學
「照片能以最直接、實效的方式煽動欲望」因為「照片不會製造道德立場,但可以強化道德立場–且可以幫助建立剛開始形成的道德立場(p.46)」Sontag既拆解了影像的中立性,卻又直接點明影像能點燃人們的情緒。「相機不能強姦,甚至不能擁有,儘管它可以假設、侵擾、闖入、歪曲、利用,以及最廣泛的隱喻意義上的暗殺–所有這些活動與性方面的推撞和擠壓不同,都可以在一定距離內進行的,並帶著某種超脫(p.40)」然而影像的道德、倫理意涵卻是薄弱的,一個納粹集中營的照片在60年前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新聞事件,而在60年後觀者可能認為它只陳述某歷史事件「時間最終會在藝術層次上給大多數照片定位,哪怕是業餘的照片(p.51)」。
- 攝影的理性化,強化一種唯名論的觀點
照片乘載著眾多符碼「照片本身不能解釋任何事物,卻不倦地邀請你去推論、猜測和幻想(p.53)」,攝影的理性化肇因於「攝影的工業化使用迅速被納入理性(官僚的)社會運作方式。照片不在是玩具影像,而是成為環境的普通擺設的一部份–成為對現實採取簡化態度的檢驗標準和證明(p.51)」。照片成為一種唯名論形式,把社會現實視為由無數、無限的一個個小單位所構成,如同所有可拍攝的照片一樣無限廣泛。照片既是薄薄的空間,同時也是時間的片斷。
《論攝影》由六個獨立篇章構成,從不同面貌解析攝影的哲學意義,「攝影」發展百年來有其獨樹一格的特色,在數位時代當下更成為一種更為普遍的潮流,人人隨手可摘取、紀錄、傳輸、發佈照片。但人們似乎仍無可救贖地困在柏拉圖所描述的洞穴裡,照片(影像)告訴我們訊息,讓我們以為見到世界的全部樣貌,實際上我們依然深陷在並非真實本身,而是在真實的影像中自我沉醉。
【參考資料】
1.《論攝影》Susan Sontag著,黃燦然譯,麥田出版2010。
【延伸閱讀】
1.從《旁觀他人之痛苦》乙書,探討災難影像的娛樂化
3.推薦【攝影人門的21本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