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說攝影學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婚禮攝影是一種特別的攝影類別,它尚未被明確分類,也不曾出現在過往攝影史的派別,若要尋找比較近似的範疇,作品功能上比較接近新聞報導攝影或紀實攝影;但婚禮攝影在個人風格及意念的表達上就較多元自由,或者說婚禮攝影容忍攝影師去突顯本身的美學素養與個人風格,呈現作品的多樣面貌。

對於「婚禮記錄」的發展,目前婚宴攝影師普遍的看法為美國首開風氣,1978美國婚禮攝影師為了彼此交流,而成立「國際婚禮攝影師協會(Wedding 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1980年代,台灣婚禮攝影產業開始提出將「新人兩人的紀念照」與「婚禮/婚宴」分開的概念,開發出在婚前以禮服造型搭配拍攝紀念照的「婚紗沙龍照」,形成華人獨有的「婚紗照」。

1910年代照相技術才逐漸傳入台灣,由於拍攝的價格昂貴,當時並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隨意拍照留念。因此早期相片主要記錄著社會上層階級的生活樣貌,這時期的照片也忠實反映台灣婚禮服飾風格的轉變。

1950年至1970年之間台灣拍結婚照的模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結婚當天新人挪出時間到照相館拍照;另一種方式則是僱用攝影師到婚禮現場拍照,通常是到男方家中拍攝。由於1950年代攝影並不普及、從業人口少,專業攝影師養成時間久,聘請專業攝影師到府服務十分昂貴。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聘請攝影師拍攝照片,會讓主人家覺得這是很體面而盛大的婚禮。


通常在婚禮中拍攝的結婚照,除了新人之外還會包括其他家族成員,以及伴郎伴娘與花童等重要成員;這個時期的照片,往往新人與家族成員的表情十分嚴肅,這時期結婚照主要用於彰顯結婚典禮的神聖性,照片的功能是神聖化婚禮儀式[1],以及紀念留影。

到了1970年,中下價位的135片幅相機進入全自動對焦時代,膠捲底片拍照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彩色膠捲的技術十分成熟,間接助長攝影風氣,台灣婚紗攝影在商人及時代需求下,逐漸興起。到了2000年左右,數位單眼相機的普遍以及強大功能與高畫質等技術突破,則帶動婚禮攝影的發展。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39年畫家答蓋爾發明暗箱,奠定攝影術的基礎;十九世紀後攝影瓜分繪畫、版畫、肖像畫的市場。早期攝影特質尚未建立,因此多由畫家擔任或兼任,風格以模仿繪畫為主,而有畫意攝影(鄭國裕,1980)。

二次大戰,攝影史有兩個現代主義在運作,一是美國本土的現代主義,以格列茲(alfred)為代表,將攝影完全獨立於繪畫及其他視覺藝術,發展出純粹攝影[1];二是歐洲的莫荷利.納吉(moholy-nogy)的影響,構成蒙太奇、負片效果。二者決定了1940~1960的攝影發展。(夏洛蒂.柯頓2011)

七○年代攝影的寫實主義,被八○年代的新表現主義、前衛藝術所取代。到了廿紀,紀實攝影家才實現他們在媒體創作潛力,被完全接受為藝術家(葉書瑜,2010)。紀實這個字源自拉丁文的docere,意指「教導」,就攝影而言,最早使用「紀實」這個字的是廿世紀初的法國攝影師Eugene Arget,他在巴黎公寓住所的暗房上掛著一塊手寫牌子『Documents pour Artist’es』(Arthur Rothstein,2012,p.7)。紀實就是證明或證據,紀實攝影[2]的目地不僅於傳達資訊,也指導觀者從它所透露的真相認知某些社會事實。

紀實攝影有一項獨特功能,即是具有影響民眾和事件的能力。然而並非每張照片都是紀實的,紀實攝影的主題並不設限,以傳達某種訴求為主,紀實攝影透露攝影者的心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環境。

屬性

攝影語彙

表現原則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4年照相技術的發明,使得人們可以運用繪畫與文字之外的方式,紀錄這個世界。攝影發明之初,僅做為繪畫的輔助工具,隨後因為攝影技術的進展與攝影特性,使得攝影與繪畫產生衝突。近代,攝影透過光圈、快門、感光度以及電腦後製等方式,加上攝影者本身的風格與美學涵養、創意元素,讓攝影跳脫純粹的寫實記錄,踏入藝術領域。攝影與繪畫似乎找到某種平衡點,相近卻又有所差異。

不論是繪畫或攝影,人像記錄是永不退流行的題材。現今數位時代,網路發達及多媒體推波助瀾下,影像的分享與傳遞已經從過去傳統攝影的高成本技術枷鎖解放出來。而台灣攝影的引進,約可追溯到日治時代所流行的照相館,當時攝影器材極為昂貴,而設備的操作成本也高,因此攝影成為一種紀念特殊節日,諸如婚禮、畢業典禮等團體照或者個人沙龍照等寫真記錄為主。

台灣近廿年在商業模式成功運作下,以一條龍式經營型態的「婚紗攝影」產業發達,成為亞洲最具盛名的光點。隨即,拜科技之賜以及單眼相機的普,加上許多攝影愛好者則投入「婚禮攝影」的領域,催生「婚禮攝影」服務的興起,有別於「婚紗攝影」的商業服務。

近年,攝影器材的數位化以及電腦繪圖影像編修的彈性與便利,讓聘請婚禮攝影師的費用對新人來說不再是高不可攀,婚禮象徵一生一次極為重要的時刻,台灣「婚禮攝影」這門商業類攝影在市場需求下蓬勃發展,呈現有別於以往的風貌。它的拍攝內容包含人、事、物、婚禮流程、情感、互動、記錄、沙龍等元素,在技法上有「寫實記錄」也有「引導編排」反映某個時空環境下的婚禮習俗與文化樣貌。

Susan Sontag曾在其名著《論攝影》乙書中闡述「攝影影像提供了人們了解過去的面貌和現在情況的偉大知識。對一個人或一次事件的描寫,無非是一種解釋,手工的視覺作品例如繪畫也是如此。攝影影像似乎並不是用於表現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斷,它們是現實的縮影,任何人都可以製造或獲取。」(Susan Sontag,2010,p028)

攝影做為世界或事件本身的片斷記錄,如羅蘭巴特「刺點」所代表的「此曾在」意義,以及Susan Sontag「相機的另一個用途,是其記錄可用來當作證據。一張照片可做為某件發生過的事情的不容置疑的證據。照片可能會歪曲:但永遠有一種假設,假設存在或曾經存在的某件事情,就像照片中呈現的那樣。(Susan Sontag,2010,p31)」,經由攝影師的鏡頭操弄,人們對於當代台灣婚禮的理解被改變多少?其中不乏隱藏象徵主義、寫實主義、當代攝影等觀點,這些影像作品將如何影響或改變我們觀看婚禮的想法?

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認為攝影可反映主體(攝影者)對社會與世界的思考方式,意即攝影作品能夠反映攝影者對於社會的觀察與觀點。參照Bourdieu的觀點,「慣習(habitus)」是構成攝影者對社會有何觀點、對事物有何看法的因素。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232.JPG

 正式接觸攝影的時間,從大學時必修一學年攝影課算起,約略有17年之長。

期間除了與攝影同好交流、參與外拍、街拍、速寫等不同類型攝影活動,也自費幾門攝影前輩所開設課程…
從底片機跨足數位相機,面臨系統轉換時心裡衝突。當時心想:沒有底片的攝影還能稱之為攝影嗎?!

早期攝影同好有人選擇以攝影為業成為職業攝影師、有人仍以攝影為樂,但也有人放棄攝影另尋他路…
這一路走來不斷嚐試與摸索,從攝影興趣裡探索出一點心得,形塑出自我風格,
學習、練就與過往不同的美學觀點與視野,甚至於觀看電影或欣賞畫作時也能用攝影眼在腦海裡局部取景構圖,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小弟所使用過的第二支marco鏡,前一支是sigma 70-300mm的marco鏡。
在還沒踏入數位單眼時,sigma微距鏡主要用途是在外拍時拿出來嚇人用的。
在一次意外中,sigma 微距鏡喪失了自動對焦功能,便被我冷落了,
後來將它連同28-90mm一起以超低價格脫手,做為補貼採購5DⅡ的經費。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閒到發荒…只好玩玩擬真照片合成。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日下午,小穎約了美女momo說要進行美妝練習,
很快地房間內就到處散落美妝用品,
有假髪、粉餅、電燙棒…,仿佛家裡遭到小偷入侵。

兩個女人打打鬧鬧,在不知不覺中momo也幫小穎做了三個髪型…,簡單一句話「好神奇」。
弄完了髪妝後,三人便到住家附近的巷弄拍攝,恰巧附近有一處紅磚牆面,
大家便開開心心地拍照…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兔子未滿一週,還在摸索DSLR、與兔子培養默契中。
坦白說,以前很排斥後製相片,總覺得失去了真實的美感。
在某些地方上我是很固執的。
直到入手5DⅡ,初踏進數位影像行列,
不由得佩服數位時代,科技的便利性帶來好多的改變與效益,
相近又截然不同的樂趣存在。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月12日,
原本是該返回國境之南過端節的,因為一些因素,停留在台北。

連日的雨,無止盡綿延,細胞抗爭般噪動,不安地在房間裏踱步!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拍攝底片也好幾年,猶記得當初與一群同好爭辯數位與底片之路孰是王道。
還信誓旦旦地認為不會去碰觸數位攝影,堅持以底片記錄世界,
有一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

 

即使到現在,
在我的眼裡後製的相片仍不是純粹的攝影,而是屬於美編創作的層次;
主觀的認為編修過的相片喪失真實的成份,而往往被攝者在意及滿意的卻是那被編修過的美。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