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談社會學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9810.JPG

《實作理論綱要》是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的經典著作之,主要談他所進行的民族學研究,並據以延伸論辯「慣習」、「結構」、「權力」的關係,其目地在於反結構主義、反俗民方法論,透過「慣習」為大眾解構「實作」的社會概況。

本書分成四個章節,篇篇獨立又篇篇連貫,串聯起Bourdieu的理論思想。一開始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Bourdieu的理論概念,這本書針對法國結構主義進行批判,以較實證的經濟策略之語言,挑戰結構主義勿略行動者(agents)與實踐(practice)的看法(石計生,p440)」。可先從第三章先讀起,較能夠快速理解「慣習」等核心概念。

Bourdieu曾說「實作理論是把客觀論知識得以出現的條件當作問題,而讓客觀論知識重新站穩腳跟。」「就習常世界的實際領會作客觀分析,並不是在對主性的奧秘提供新式的獻祭,而是為了探究所有的客觀探索會有怎樣的限度。(反思之言p14)」。Bourdieu的另一本著作《反思之言:布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乙書亦值得參閱,有助於解開閱讀《實作理論綱要》時所面對的諸多誤解。

各章節重點摘記如下:

第一章為「客觀論於客觀面之限度」

主要為說明及舉證文化(或社會結構)和行為關係的論辯在當代是混亂的狀態,此原因在於學者為人們的「行為」建構的含意,或其中的寓含的實作理論在文化人類學論述裡,都是隱而未顯,潛伏在地下的存在狀態;也就是社會科學至今還自陷於客觀論和主觀論「非此即彼」的二分法選擇儀式中。此一章的精彩處在於例舉了他過去田野調查裏所觀察到的諸多現象,例如「在習俗(custom)或草規(Pre-law)裏,可以看出群體記憶的「慣例(customary rule)」本身就是一小撮圖式產品,供施為者在變換無窮的情勢裏,依狀況構思無盡的辦法。這些「圖式」也不必明訂「顯性」的規則。人類學的傳統裡隨處都有隱性的實作哲學,例如原始部落裏的送禮與娶親等。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是Giddens批判馬克思及馬克斯主義的著作,原本應該譯作《社會學:一個簡要卻具批判性的導論(Sociology: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但譯者不採原題直譯,而譯為《紀登斯–社會學導論》有如下解譯(P.164):

  1. 由於紀登斯一再使用「批判的社會學」或「社會學做為批判理論」等觀念來強調這本書的基本精神。
  2. 原名的中譯過於冗長繞舌;而譯者認為紀登斯所說的批判社會學或批判理論,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有所不同。

IMG_1990.JPG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是近代能夠提出創見又非常活躍於政治的英國社會學理論家。此書概從社會學的基調與問題、對於現代社會的解釋、社會轉型、現代國家的概貌、都市狀態及個人生活、家庭與兩性、世界體系等各方面的觀察與看法以解讀社會學做為一門批判性的理論觀點。因此可說是Giddens引領大眾進入現代社會學批判的入門書籍。

如何看待社會學

對於不了解社會學意涵的人可能會有如後疑問:社會學到底在學什麼?做那些的研究?如何詮釋社會學的意含與意義?Giddens如此解釋「社會學的研究必然揭露當今世界所必須面對的一切社會問題的徵結(p02)」而且「社會研究的是一種實際可以觀察的體材,它必須依靠經驗性的研究,進而提出理論與一般架構,以解釋這些事實(p03)」在解讀這些社會事實之前,必須先了解社會各項變遷的脈絡。Giddens認為社會變遷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社會的發展是跟隨著「兩個大革命」而發展出來的各種社會,例如工業化的先進社會、資本主義、全球化、全球在地化…「社會學這門社會科學的重點,在於研究過去兩三個世紀以來由工業轉型所帶來的社會組織(p.09)」,而將人類社會、組織給予概念化是社會學最重要的課題!

把社會學視為「社會科學」之前,必須有如下認知:

  1. 我們無法像研究自然世界的客觀事物一般來研究社會或「社會事實」,因為在我們創造社會的同時,社會也同時創造了我們,個人與組織之間具有「雙重介入(the double involvement)」的關係。因為社會體系包含了複雜的個人與群體關係。
  2. 社會學及其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不同於自然科學與其對象的關係。例如自然科學的研究,不會改變原子的特性,原子無法了解科學家對其的詮釋與研究;而社會科學的研究卻可能改變研究對象(個人與群體)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結論與看法。

社會學的想像:一種批判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愛是兩個人徹底民主形式;愛是全然個人的自我負責。愛是自我相逢,是再創由你我組成的世界,是瑣碎而不帶道德禁令的浪費主義,正變成一種大眾現象:愛,世俗的宗教』

『當人們逐漸拋棄了前現代社會的約束、命令與禁忌,而對愛情寄予新希望的同時,他們發現自己也同樣處於新的困境之中。』~Beck

DPP0018.jpg

愛,無疑是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古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乙句,揭示人對於愛情充滿著困域與磨難,究竟「愛情」是什麼?
愛情不僅困擾著古人,即便到了理性思惟當道的現代,仍困擾著現代男女。工業與資訊的進步,讓人們的外在生活富足,那麼屬於精神生活的「愛情」是否變得更透明、便於捉摸與經營?還是隨著時代變形為另一種更為複雜的關係,讓世間男女更難理解愛情?以致於愛情更難追尋或者愛變得更飄渺不定?愛情在現代是否有所轉變?又是如何影響著現代人?

愛情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狀態

談現代的愛情關係,不得不先探究過去的社會變化從而脈絡化愛情面貌的變遷。因為人類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社會體系之中,同時處在一個經濟體系構造逐漸世俗化、都會化、個人流動之中,隨處可見『個體化過程』。在這樣的個體化過程『愈來愈多人被它影響,目前個體化過程已擴展至獨特的面向上(Beck,p.80)」。貝克夫婦認為『隨著世界的除魅而來的是一個新的「內在無依(inner homeless)的狀態,個體孤身處於宇宙洪流當中。(Beck,p80)』;相對於貝克夫婦的觀點,Giddens認為「在地方性與全球性互動之間的一極代表著所謂的『親密關係的轉型』。親密關係具有自已的反思性和自已的內在參加秩序的形式。尤其,它意謂著作為個人生活新領域的原型的『純粹關係(pure-relationship)』的突現。(Giddens,2002,p.05)。Giddens認為現代性的來臨導致個體外在社會環境的變遷,連帶影響了家庭、婚姻以及社會制度。而Beck夫婦則認為『舊的譯世界方式已變得太過陳腐,每個個體都發現他/她獨自面對著新的疑問。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解答,焦慮仍持續著,我們的不安全感乃是關於存在背後是什麼、存在整體的意義問題,而不全然和生存有關(Beck, p82)。』即使到了現代,愛情仍是一個複雜的狀態。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935.JPG

『世人對某些慘況的知覺其實是建構出來的,而建構的工具主要是攝影機記錄的照片』-Susan Sontag

現代人已經遠離了戰爭,但災難卻未曾離開人們,從《旁觀他人之痛苦》乙書來檢視媒體的報導內容與題裁,似乎印證災難影像成為一種娛樂式的放送,人們得以交談的共同記憶。例如原先佔據新聞話題的中東is戰火,再到農曆年節期間不斷播送的台南維冠大樓救災新聞,不斷地傳達及塑造災難的可怕。這類的新聞報導大多偏向於“事件的描述“而較少去探究事件的原因與檢討。

解讀災難影像
《旁觀他人之痛苦》又是如何解讀災難影像的意義呢?「自1839年攝影機發明之後,攝影便一直與死亡結伴同行。因為攝影機逮住的影像,實際上是某事物在鏡頭前的遺痕,所以與畫作相比,照片都是更好的紀念物,紀念已逝的往昔、已故的親朋。(p.35)」攝影具備雙重力量,一為生產紀錄、二為製造視覺藝術品「在傳達集體大屠殺的恐怖情狀上,其直接的地位與權威性都超乎任何文字敘述。(p.35)」

戰爭與災難都是不可預期、破壞性的、會傷亡的、違反人性的,因此理所當然地被大眾所關注。那麼災難影像到底是忠實反映出災禍的樣貌?抑或建構出「災難」?還是消除了人們的罪惡感與同理心?新聞播放時段大多為午餐或晚餐時間,似又間接印證災難的娛樂性!當人們享用佳餚時又是用什麼心態觀看新聞?災難影像對人們又有何衝擊?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是否,已用相機取代步槍做為獵取的工具了?

攝影表面上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
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給觀者造成影像即是現實的印象,給影像擁有者造成擁有影像即是擁有實際經驗的錯覺。Susan Sontag

IMG_6081.JPG

《論攝影》這本書發表於一九七七年,被譽為『攝影的聖經』,談的不是攝影技法、美學流派或艱澀懂的理論定義,而是帶有一種一種哲學式的影像思考,帶領著讀者用另一種「視野」解讀「攝影」,用另一種「眼光」思索「影像」的另一層意涵與可能。如果攝影的技法是皮、美學素養是肉,那麼這本書無疑幫助架構攝影的骨,非常值得對攝影藝術、社會學、哲學有興趣的人閱讀!

《論攝影》之所以成書,起因於Sontag乙篇討論攝影影像之無所不在引起的一些美學及道德問題的文章,從而勾勒起後續的篇章。本書從首篇【在柏拉圖的洞穴裡】探析攝影的意義,次篇【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則以美國攝影面貌為例,做為一種考證對照;第三篇【憂傷的物件】談及當代攝影師將攝影轉變成超現實主義。第四篇【視域的英雄主義】則是廣論攝影的將時間片斷轉化為美學。

本書也是Sontag留給世人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書籍,百年來探討「攝影」的人不少,班雅明《攝影小史》簡明述說了攝影起源與歷史,繼而《邁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讓人正視工業社會大量複製品出現,藝術邁入垂老、形而上將衰亡的現象,攝影成為一種可大量複制的文物;繼而羅蘭.巴特《明室》乙書提點了攝影的特性,不論是刺點或知面都讓影像有了意義。直至Sontag的《論攝影》從各面向探析攝影所帶來的影像意義,讓人們得以用哲學式的觀點去分解攝影,它附予了攝影更高層次的靈魂,稱之為攝影聖經當之無愧。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8301.jpg

社會學涵蓋廣泛,舉凡哲學思辨、宗教律法、道德哲理、理性科學、財經生活、文史地理…等議題,不論是鉅觀的全球議題、文化變遷,或是微觀的個人生命議題,均觸及到社會學研究領域。雖然社會學做為一門起步甚晚的學科,但百年來社會學研究著作甚豐,讓對於社會學有興趣的大眾往往卻步,或者亦有不明就理的人,一聽到「社會學」二字便認為社會學與「社會有關」而輕視社會學這一門學科。

社會學做為分析人與人、人與社會結構、人與自我等問題的學問,涉及的議題極廣。學習社會學的知識及研究方法無礙幫助自我重新檢視這些乍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現象 拆解表相去尋求一條可能的真理;就我個人的學習心得推薦社會學系所幾本必讀入門書籍。

  • 社會學入門書籍推薦
  1. 《見樹又見林》All G.Johnson
  2. 《社會學動動腦》Zygmunt Bauman
  3.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堂課》朋尼維茲
  4. 《布赫迪厄論電視》布赫迪厄
  • 入門進階社會學書目
  1. 批判的社會學導論》Anthony Giddens
  2.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學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Anthony Giddens
  3. 《後現代狀態》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4. 《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高夫曼
  5. 《污名-管理受損身份的筆記》高夫曼
  6. 《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Pierre Bourdieu
  7. 《後現代社會學理論》Geroge Ritzer
  • 兩性議題書目
  1. 《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Lynn Jamieson
  2.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安東尼.紀登斯
  3.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安東尼.紀登斯
  4.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Ulrich Beck、Elisdeth Beck-Gernsheim著,立緒出版社
  • 經典社會學書目
  1.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思.韋伯
  2. 《自殺論》涂爾幹
  3. 《精神病院》Erving Goffman
  4. 《實作理論綱要》Pierre Bourdieu
  5. 《邁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6. 《明室.攝影札記》羅蘭.巴特
  • 近代鉅觀社會現象
  1. 《社會的麥當勞化》George Ritzer
  2. 《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Zygmunt Bauman
  3. 《工作、消費與新貧》Zygmunt Bauman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1081  

佛洛伊德的理論將人類思想智識概分成自我、本我、超我,用一種統一性的闡述方式含括解釋人類行為的動機與目地。
榮格受到佛洛伊德理論的啟發,試圖解開個體差異,強調個體心靈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差異,因而致力探討人格、心理、人格發展轉型的類型…。

榮格批判弗洛伊德忽視夢的個體脈洛,批評其「自由聯想」無法導引出個體豐富的創意想像生活。因此榮格認為在夢的脈洛中,個體如果能經由適當的「積極想像」,使自我對於自已的夢、性格、潛意識有深入而清楚的理解,那麼就可以解決意識的分裂,讓人的思想與意識更為成熟與穩定。

「由於有太多事情超越了人類理解範圍,我們便經常用象徵語言來表述我們無法界定或完全理解的概念。(P.03)」榮格認為人類用象徵語言來表述世界,最常見於所有的宗教,並且認為人類也會用潛意識、自發做夢的形式來創造象徵。人類用觀看、耳聞 、觸碰、口嚐、感受等方式來理解世界,感官條件卻限制人類對周遭世界的認知與理解;超過這些認知的界限,人們都無法理解,唯有依靠潛意識與想像來補充對於未知的理解與解釋。自我依靠生活經驗而具有清析的意識思維;本我的經驗則無法用一般的智識理解,而是以象徵、神話、隱喻、夢的意識來體會。夢與本我有直接關聯,卻與自我無關。

榮格認為「處理夢的時候有兩個基本要點:第一、應該一視夢為一項事實,同時拋開所有預設,追尋它可能的意涵;第二、夢是潛意識的特定表達。(P.16)」潛意識有一部份充滿了許多轉瞬即逝、模稜兩可的想法、印象與形象,雖然會被遺忘,卻仍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意識心智。就像我們在意識裡忘了這多事,但在某個片刻突然想起什麼,或是因為什麼事而聯想起過去發生的事情與記憶。

現今我們生活的世界,萬物都被剝除心靈認同或「神秘參與」;我們的世界不如過去原始世界擁有多采多姿、狂野想像的神秘體驗,我們失去這個向度,即使有機會再碰觸到這些向度,也只會認為是不是精神異常或是事情不對勁。「我們似乎少了些什麼東西,讓我們對某些事物能夠感動萬分,進而改變我們的態度與行為。這正是「夢的語言」之能事,「夢的語言」的象徵主義充滿了心靈能量,使我們不得不向它注目。(P.33)」。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870  

n  德波筆下的景觀社會

1976年的《景觀社會》是現代版的《資本論》,也是後工業社會時代最傑出的新馬克思主義批判。儘管不少人認為德波低估馬克思意義下的商品生產的科技化、發達化等過程,以及商品豐富了景觀社會的物質條件。德波藉由「在今天,無產階級還存在嗎?」這一種具備反思性、根本性的質疑,論證社會主義已經變質為官僚集權資本主義的事實。更斷言社會主義根本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世界已經演變成為「運用警察國家的方法改變人們關於世界的感覺。

德波將馬克思「以商品生產與交換為仲介的社會關係」,替換成「以影像為仲介的社會關係」,認為「奇觀是社會現實的核心。在其所有的特定表現中–新聞或宣傳、廣告或娛樂的現實消費,奇觀體現了流行的社會生活方式。奇觀是對在生產領域已經做出的選擇,以及那一選擇帶給消費的結果的普遍性讚揚」(Debord,994

德波一方面把認識論上具有心理內化性和物理重構性的視覺體驗,運用在「富裕型消費社會」的批判,以區別古典馬克思主義的「商品社會」,一方面通過馬克思理論的深化,將「商品拜物教」延伸至「符號拜物教」,為當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欺騙提出一幅更灰暗的捲軸,描繪出「現代奴性」更鮮明但也更抽象的特徵(宋國誠,2012)。

德波曾批判馬克思以後的資本主義就是一種景觀!資本社會對商品與經濟的佔有與支配如果是革命的象徵。那麼社會主義也透過「官僚資本」與「個人獨裁」等方式,放棄了革命的理想。在景觀社會中,歷史喪失主體,因為資本主義已經變了樣,所以無產階級也沒有歷史意識;資本主義通過景觀生產而把社會主義變成自已的共犯。

「景觀不能被理解為一種由大眾傳播所製造的視覺欺騙,事實上,它是已經物化的世界觀(德波,2006)。」它意指被建構的客體反身對主體進行建構,被消費的商品反過來消費購買者。景觀成為一種「虛假即真實」、「奉假為真」的狀態;景觀是一種牢籠,用語由、符號、商品、流行、潮流等構築而起的大型社會監獄,人們樂在其中。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969  

親密關係的轉變對整個現代制度都可能有顛覆性的影響。–紀登斯,《親密關係的轉變》

現代人自由戀愛,更能夠按照自已的方式經營自已的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但似乎現代的婚姻、愛情與親密關係似乎又比以往有更多的問題與不確定性。很多人歸因於社會文化觀念以及生活型態的轉變,但實際上現代的愛情關係與過去時代有何不同?自我與親密關係有何關聯?愛情的原貌是否在現代社會產生質變?這些問題困擾著現代社會的男女。

對任何一對伴侶而言,什麼才構成優質關係,如何衡量平衡或不平衡,是藉由傾訴、「深知與了解」來製造親密感,抑或透過更實際的關愛、照顧與分享,是一個錯綜複雜、難以釐清的問題。(Jamieson2002:197

紀登斯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乙書,對現代性與親密關係的轉變論述,由浪漫愛情的發展延伸至匯流愛(confluent love),並將親密關係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相依共生(codependence)」的關係,以及「純粹關係」。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意謂著人際關係的高度現代性。

就「現代性」乙詞的解釋,紀登斯表明自已「很寬泛的意義上使用『現代性』這個術語,它首先意指在後封建的歐洲所建立而在20世紀日益成為具有世界歷史性影響的行為制度與模式。」(Giddens2002:13

在現今一個逐漸走向兩性平等的時代,男女兩性都被要求徹底改變她們看待彼此的觀點和行為的方式。個人的生活已變成一個開放的事業(an open project),也因此產生了新的需求和焦慮,人們的人際存在正在徹底改變,巨大的社會變遷多多少少強迫我們面對它們,也把我們每個人都捲入所謂的每日社會實驗中。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3790  


《見樹又見林》是一本瞭解社會學的入門書,
文字翻譯通順而且羅輯一致,利於閱讀,分章層次分明有關聯,
加上淺顯易於理解的概念,是當今最受推薦的社會學入門經典讀物。
淺白又深入的剖析社會學的知識概念,讓有心探索社會學理論的人有基本認知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就像是演一場戲,每個人都是自我的導演且不得不參演其中。
在社會化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為在舞台展現自我、與人合演一場戲。
只要還活著,戲就必須演下去,每個人所知所思都得穿戴著面具與偽飾,
以符合社會期待,以便向大眾宣告自我的獨白。


文章標籤

Angus 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